Sunday, February 22, 2015
15 Week 8 - 岁月的资产
因为有一点闲时间,看了自己以前写的东西。跟现在的自己比起来,有明显的差别。持续地记录自己的生活有一个好处,就是看见自己的变化。我也看见人际关系的变化。一些人曾经轻轻地在我的生活出现过,然后轻轻地离开;一些人出现过那么一阵子,却足以对我造成很大的影响;一些人早前跟我很要好,现在不常联络;一些人跟我越来越要好⋯⋯读到一些引起热烈讨论的话题,热热闹闹地蛮有趣。读到曾经做过/写过的傻事,我也笑自己傻⋯⋯我的记事,经过漫长岁月,就会是我给自己留下最有意义的资产。
Thursday, February 19, 2015
15 Week 6 & 7 - 恨铁不成钢
从台湾回来后,我期待的就是回乡过年的那一个星期的假期。安排了在新年前跟朋友见面,因为新年期间我只想把时间留给家人和亲戚。所以聚会时当有朋友约新年再聚,我只能回应到时再说。我待在家的时间不长,也希望自己有独处的机会,看看从台湾买回来的书,或无聊地过几个小时。
新国的医疗系统发展得非常快,造就了我在那里的工作机会。我的能力被重视,也被极致地运用。听到一些同行在马国的遭遇,我觉得新国给我的是一个身为专业人士的尊严。在那里工作了一年多,我看着那里的系统一步一步地改善。有时回到马国,我忍不住想:“为什么你如此不争气,把力气花在无谓的事情上?如果注重人民的生理和心理健康,用心发展和改善医疗系统,好好珍惜资源,一定不输人。我也不会跑去新国工作。”
生为一个马国人,我很爱我的国家,也恨铁不成钢。如果告诉我,不喜欢可以离开,我很想说,因为很爱你,我没想过离开。就是因为很爱你,就算我不得已离开了(对不起在爱之前是柴米油盐酱醋茶,人必须活着才能爱),我还会回来。就算死,我最希望死在自己的家乡。【亲爱的,你知道人家对我多好吗?(虽然也把我操得很辛苦)真是痛苦的三角恋呀~】
新国的医疗系统发展得非常快,造就了我在那里的工作机会。我的能力被重视,也被极致地运用。听到一些同行在马国的遭遇,我觉得新国给我的是一个身为专业人士的尊严。在那里工作了一年多,我看着那里的系统一步一步地改善。有时回到马国,我忍不住想:“为什么你如此不争气,把力气花在无谓的事情上?如果注重人民的生理和心理健康,用心发展和改善医疗系统,好好珍惜资源,一定不输人。我也不会跑去新国工作。”
生为一个马国人,我很爱我的国家,也恨铁不成钢。如果告诉我,不喜欢可以离开,我很想说,因为很爱你,我没想过离开。就是因为很爱你,就算我不得已离开了(对不起在爱之前是柴米油盐酱醋茶,人必须活着才能爱),我还会回来。就算死,我最希望死在自己的家乡。【亲爱的,你知道人家对我多好吗?(虽然也把我操得很辛苦)真是痛苦的三角恋呀~】
Sunday, February 1, 2015
15 Week 5 - Guzaarish
《Guzaarish》讲述的是一位著名魔术师在一次魔术意外后全身瘫痪,以积极的态度生活十四年后忽然向法庭申请安乐死的经过。他的请求挑战尊重生命的宪法而引起社会的关注。尽管面对强烈的反对声浪,他身边的朋友因为明白他的痛苦而跟他站在同一阵线,怀着复杂的情绪支持他争取安乐死⋯⋯
念Clinical Psychology的时候,在班上看过这部片。当时讨论到如果自杀是一种self-actualization,是不是应该受到支持?首先要弄清楚一件事,为什么相比起求生,自杀被视为比较不正面?从法律和一些宗教的角度来看,自杀甚至是一种罪。
电影里有一句话引起我的反思:“人有活的权利,也应该有选择死的权利。”如果人权至上,为什么不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方式死?在不影响他人的情况下,人权得以维护;因为自杀对社会的影响可大可小,就这一点,选择死亡的权利自然不会受到宪法维护。
很多时候,人选择死是因为要结束痛苦。当痛苦超出了自己能承受的能力,死是解决问题的方法,令自己得到解脱。到了那个时候,已经没有self-actualization可言,整个状态被困在痛苦的漩涡中。我从humanistic的角度来看,可以明白那生不如死的心情真的非常糟糕,而且如果问题是永远不能改变的,说实话,我会觉得长痛不如短痛。不要告诉我,大家需要我所以我必须活下去⋯⋯如果我死了会对身边的人造成不良影响⋯⋯为什么为了大家,我必须苟且活下去?有没有人想过,那我呢?有人为我着想吗?如果说自杀是自私的行为,那么要求别人为大家生不如死地活下去何尝不也是自私?看电影的时候,我一方面希望主角能找到生存的理由打消自杀的念头,另一方面亦希望他的申请获得批准。因为活着对他来说是一种残忍。
看完电影后,我不禁想,人真的需要一个生活意义来作为活下去的动力。如果挣扎于减轻或摆脱痛苦,人生的选择就变得很狭窄(只有生或死)。重心只放在痛苦,只不过徘徊在痛苦的恶性循环中。把重心转移到自己的生活意义,才是恶性循环的出口吧。
念Clinical Psychology的时候,在班上看过这部片。当时讨论到如果自杀是一种self-actualization,是不是应该受到支持?首先要弄清楚一件事,为什么相比起求生,自杀被视为比较不正面?从法律和一些宗教的角度来看,自杀甚至是一种罪。
电影里有一句话引起我的反思:“人有活的权利,也应该有选择死的权利。”如果人权至上,为什么不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方式死?在不影响他人的情况下,人权得以维护;因为自杀对社会的影响可大可小,就这一点,选择死亡的权利自然不会受到宪法维护。
很多时候,人选择死是因为要结束痛苦。当痛苦超出了自己能承受的能力,死是解决问题的方法,令自己得到解脱。到了那个时候,已经没有self-actualization可言,整个状态被困在痛苦的漩涡中。我从humanistic的角度来看,可以明白那生不如死的心情真的非常糟糕,而且如果问题是永远不能改变的,说实话,我会觉得长痛不如短痛。不要告诉我,大家需要我所以我必须活下去⋯⋯如果我死了会对身边的人造成不良影响⋯⋯为什么为了大家,我必须苟且活下去?有没有人想过,那我呢?有人为我着想吗?如果说自杀是自私的行为,那么要求别人为大家生不如死地活下去何尝不也是自私?看电影的时候,我一方面希望主角能找到生存的理由打消自杀的念头,另一方面亦希望他的申请获得批准。因为活着对他来说是一种残忍。
看完电影后,我不禁想,人真的需要一个生活意义来作为活下去的动力。如果挣扎于减轻或摆脱痛苦,人生的选择就变得很狭窄(只有生或死)。重心只放在痛苦,只不过徘徊在痛苦的恶性循环中。把重心转移到自己的生活意义,才是恶性循环的出口吧。
Subscribe to:
Posts (Atom)